一
當年威靈頓大敗拿破崙於滑鐵盧。 获胜后,他视察战场,登高一望,只见尸横遍野,敌人被杀几千人,己方亦战死几千人,惨不忍睹,他嘆道:“勝利是除了失敗而外最大的悲劇。”這一聲嘆,還未一針見血。 從某種意義上說,戰爭從來就沒有勝利者,這才是最大的悲劇。
二
“十八年大混戰,最後的勝利屬於李淵,他建立的唐王朝代替了隋王朝。然而十八年的混戰使全國三分之二的人民死於非命。606年,全國有890萬戶人家, 4600萬人口,到626年,只剩下290萬戶人家,1600萬人口。人民死亡三分之二,這還是平均數,在混戰激烈地區,如中原(河南)、關中(陝西)一帶,人民倖存的不及十分之一,我們不能想像其中有多少人間慘劇。”這是柏楊《中國人史綱》所記,聽聽都要把人嚇死。 ““一將功成萬骨枯”,他打勝了他做皇帝,人民死再多,算什麼,如同豬狗,死了就死了。
三
宋江要打曾頭市,吳用一旁道:“即日春暖無事,正好廝殺取樂。”
軍閥孫傳芳亦有名言雲:“秋高馬肥,正好作戰消遣。”
聽聽這些混賬東西的混賬話。 不過他們倒也老實,取樂就說取樂,消遣就說消遣,不像某些政客,發動戰爭,屠殺生命,偏還要滿嘴仁義道德,偏還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,叫人噁心。
四
在《歷史》一書中,希羅多德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在戰爭中,不像平時那樣兒子埋葬父親,而是父親埋葬兒子。”
一位美國父親,舉著在伊拉克戰爭中戰死的兒子的照片說:“是布什奪去了我唯一的兒子,我要對布什說,他不是你的兒子。”
戰爭還使這個世界硝煙四起,多少父親正在失去兒子,多少妻子正在失去丈夫,可憐。
六
人們總在想,總在問,到底誰要打仗? 想起了莫泊桑笔下的《羊脂球》,想起了普法战争中那位神父的话:“是那些大人物才要打仗。”一语道破。想起了莫泊桑筆下的《羊脂球》,想起了普法戰爭中那位神父的話:“是那些大人物才要打仗。”一語道破。
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乜你寫得咁快!
回覆刪除唔係我寫嘅,by孫香我吖嘛!
回覆刪除依加食緊大茶飯邊得閑寫,不過N年前睇過哩篇文個腦search到,即刻google下。哩篇文同我想講嘅意思差唔多。(頂住先)
能在亂世之中不以戰爭而建立秩序,難度百分之二百!
回覆刪除戰爭有很多種,為利為權,為氣為慾,為整頓為開拓,為弔民為伐罪,為思想為主義,為膚色為信仰,為資源為土地,為真理為歪理.....
只是近代最荒謬的,是小布殊為老布殊之戰,而奉上了,不是小布殊的命!
我覺得佛洛依德講得很對,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.生的本能是性,死的本能是毀滅.他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歐洲屍橫遍野,才認為人是有摧毀的本能.
回覆刪除哪有蟻民想打仗的呢?
回覆刪除都是被逼的吧?
發動戰爭者必然期待戰爭能帶來某方面的利益
回覆刪除更大的權利, 資源, 空間, 市場
往往戰爭帶來的重新分配會另重整秩序
而這些利益對於平民來說是享受不到的